从性丑闻到 RWA 第一股:Figure 的 “美国骗局” 迷局
日期:2025-08-09 12:50:11 / 人气:29

当估值曾高达 32 亿美元的 RWA 独角兽 Figure 悄悄向 SEC 提交 IPO 文件,却未公布时间与融资规模时,市场再次被这个擅长制造 “即将兑现” 想象的公司牵动神经。创始人 Mike Cagney,这位典型的 “American Hustler”,从华尔街的金融猎手到加州的科技创业讲述者,始终游走在监管缺口与市场风口之间。从 SoFi 的性丑闻到 Figure 试图成为 “RWA 第一股”,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争议 —— 这究竟是一场金融创新,还是又一场精心设计的 “美国骗局”?
投机者的底色:在风口与丑闻中反复转身
Mike Cagney 的金融冒险史,堪称美式金融创新套路的浓缩版。他的职业生涯始终踩在时代裂缝上:互联网泡沫巅峰时从富国银行离职,创立为财富管理机构提供软件的 Finaplex,在泡沫红利中被收购套现;2008 年次贷危机后,敏锐捕捉到学生贷款市场的空白,与斯坦福校友联手创立 SoFi,以 “P2P 校友资助” 模式切入学生贷款再融资领域。
SoFi 的崛起充满叙事技巧:用 “科技平台降低成本”“高素质青年互助” 的故事包装本质上的债务结构化生意,偏好高收入、高学历的 “风险优质人群”,却宣称 “普惠金融”。短短几年,SoFi 估值突破 40 亿美元,累计放贷超 200 亿,成为资本宠儿。但极速扩张背后,“兄弟会文化” 丑闻爆发 ——Cagney 被指发送性暗示短信、纵容高管不当行为,最终在 2017 年辞去 CEO 与董事长职务。
这场退场并非反思,而是下一场布局的开始。三个月后,Cagney 携 SoFi 前 CTO、妻子 June Ou 创立 Figure Technologies,迅速拿下 5000 万美元融资。从学生贷款到房屋净值信贷(HELOC),从 P2P 到区块链,他复制着熟悉的配方:找到被传统金融忽略的灰色地带,用新技术故事包装传统借贷生意。
RWA 叙事的构建:用区块链重演房贷盛宴
Figure 的核心业务 HELOC(房屋净值信贷额度),本质上是次贷危机后被银行遗弃的 “废墟市场”。这种允许房主以房产净值抵押借贷的产品,曾因 2008 年危机成为风险代名词,大型银行纷纷退场。Cagney 却再次嗅到机遇:房地产复苏推高资产净值,消费者对灵活信贷的需求上升,而监管收紧留下的空白,恰好成为他的游乐场。
Figure 宣称用区块链技术革新 HELOC 流程:5 天内完成放贷,远快于传统银行的数周;将贷款记录在 Provenance 链上,代币化为 RWA(真实世界资产);通过 Figure Connect 平台实现二级交易,将结算时间从数月缩至几天;甚至推出基于 HELOC 资产池的 DeFi 平台 Democratized Prime,用荷兰式拍卖匹配借贷双方。
这套闭环系统看似技术驱动,实则是金融炼金术的重演:将高风险房贷资产证券化,通过区块链叙事降低投资者警惕;2025 年发行的 3.55 亿美元 FIGRE 2025-HE3 债券拿到标普 AAA 评级,巧妙与次贷危机时的次级贷款切割;推出 SEC 批准的生息稳定币 $YLDS,以国债、证券为抵押承诺 3.8% 年化收益,吸引用户进入生态。
数据显示,Figure 累计发放 160 亿美元 HELOC 贷款,占据美国该市场 3.4%-5.1% 份额,是最大非银行提供商;代币化 99 亿美元活跃贷款,在私人信贷 RWA 领域占据 50%-99% 份额。2024 年净利润 3390 万美元,EBITDA 利润率超 30%,盈利表象下,却是对次贷危机前银行模式的复刻 —— 只是这一次,门票换成了区块链。
上市迷局:是敲钟还是又一次叙事套现?
Figure 第三次秘密提交 IPO 申请,试图以 “RWA 第一股” 身份登陆公开市场,却延续了 Cagney 一贯的模糊策略:不宣布时间、不披露融资规模。这种低调与 RWA 概念的高热度形成反差,让人联想到他过往的 “故事套现” 套路:
SoFi 时期,他用 “金融科技颠覆者” 叙事吸引软银 5 亿美元投资,却在丑闻后全身而退;FTX 破产时,Figure 接手 Solana 代币处置,允许非美国投资者通过 SPV 以 102 美元购入,彼时市场价高达 166 美元,将危机转化为套利机会。如今的 Figure,业务线从 HELOC 扩展至支付、稳定币、加密抵押贷款,看似多元,实则仍是围绕 “资产证券化” 的资本游戏。
市场的疑虑在于:Figure 的技术创新究竟是提升效率,还是掩盖风险的工具?其声称区块链为每笔贷款节省数百美元,但核心利润仍依赖利差与证券化手续费;RWA 代币化号称 “普惠”,却将中小投资者暴露在房贷资产的潜在波动中;AAA 评级的债券背后,是与 2008 年相似的 “高房价依赖症”—— 一旦房价下跌,资产净值蒸发,整个生态将连锁崩塌。
Mike Cagney 从未成为真正的颠覆者,而是精明的 “局中人”:他懂得监管的弹性,知道如何用 “科技”“普惠” 等词汇包装金融投机;他擅长捕捉市场情绪,在投资者渴望 “安全高收益” 时,送上用区块链包裹的传统资产;他的每一次转身,都精准踩在 “旧模式风险被遗忘、新模式故事被相信” 的时间差上。
Figure 的 IPO 迷局,或许是这场 “美国骗局” 的高潮:用 RWA 第一股的头衔推高估值,再通过公开市场套现离场。至于 RWA 革命的承诺、区块链金融的未来,不过是投机者留给市场的下一个故事 —— 就像次贷危机后,总会有人忘记教训,再次为 “创新” 买单。
作者:万向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37 岁赵丽颖:逆袭背后,是不认命...08-23
- 大尺度电影推荐:三部经典直击人...08-23
- 李承铉戚薇的 “分被日常”:明星...08-23
- BLACKPINK金智秀亲姐官宣...08-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