赚大钱没那么容易了:创投行业的范式转移与价值重构

日期:2025-08-09 12:50:36 / 人气:28


当光源资本的郑烜乐在投中峰会上抛出 “互联网时代的机会真的属于我们吗” 的疑问时,他戳中了当下创投圈的集体焦虑。那些在移动互联网黄金时代入行的 80 后、90 后投资人,如今大多已褪去青涩,却发现曾经唾手可得的 “十亿美金回报” 神话,正在被硬科技的长周期、AI 的高不确定性层层消解。赚大钱,突然变得没那么容易了。
黄金时代的祛魅:神话背后的幸存者偏差
创投圈对互联网时代的怀念,像极了《午夜巴黎》中作家对 1920 年代的迷恋 —— 那是一个被滤镜美化的 “完美时代”。人们记住了腾讯、阿里的千亿市值,却忘了同期数万家创业公司的黯然退场;惊叹于快手、货拉拉的资本奇迹,却忽略了多数项目连下一轮融资都拿不到的残酷现实。陆石投资的邓钊说得直白:“互联网巨头拿了行业所有收益,成功率其实低得惊人。”
这种怀念的本质,是对 “确定增长红利” 的向往。移动互联网时代,模式创新驱动的项目能快速验证、爆发增长,投资人往往能在 3-5 年内看到退出曙光。一位 2015 年入行的美元基金投资人回忆:“那时看项目,只要团队靠谱、数据增长快,闭着眼投都可能赚钱。” 但现在,这种 “躺赢” 的逻辑彻底失效了。
当下的热门赛道,从生成式 AI 到具身智能,从商业航天到半导体,无一不是 “硬骨头”。宇树科技从 2017 年被贴上 “背景 X 丝” 的标签,到 2025 年成为资本追捧的独角兽,用了整整 8 年;银河通用作为光源资本孵化的项目,从早期布局到逐步起势,耗费了团队近十年的耐心。这些案例印证着一个新规律:赚大钱的周期被拉长了,曾经的 “快钱” 逻辑,正在被 “慢变量” 取代。
难的本质:从 “摘果子” 到 “种果树” 的能力跃迁
赚大钱变难的核心,是创投行业的底层逻辑发生了范式转移 —— 从 “寻找风口摘果子”,变成了 “深耕产业种果树”。这种转变,体现在三个维度的深刻变革中。
赛道属性决定周期长度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项目,多是模式创新,靠流量红利和资本补贴就能快速起量;而现在的硬科技项目,从技术突破到产品落地,再到商业化验证,往往需要 5-10 年。芯联资本的袁锋对此感受深切:“汽车半导体的研发、测试、上车,没有十年磨不出一剑,想快速 IPO 的时代过去了。” 即便是最火热的 AI 赛道,大模型从技术收敛到行业应用,也被业内预估需要 3-5 年的培育期。
投资能力要求全面升级。过去,投资人靠 “嗅觉敏锐”“敢下重注” 就能立足;现在,没有产业深耕能力寸步难行。容亿投资的何远迪能投中银河通用,得益于团队源自中兴、华为的产业经验;云启资本能在具身智能布局自变量机器人、星尘智能,离不开对机器人本体、零部件、应用场景的全链条理解。用中科创星郭鑫的话说:“现在看项目,得懂技术原理、供应链逻辑、政策导向,光会算财务模型的投资人,早就被淘汰了。”
风险与收益的非线性匹配。互联网时代,投资回报呈 “幂律分布”,少数项目能带来百倍回报;而硬科技投资,风险更高、回报更分散。一位投了人形机器人的投资人苦笑:“现在投十个项目,能成一个就不错了,哪敢想百倍回报?” 更棘手的是,很多项目即便技术突破,也可能因商业化不及预期而估值缩水。这种 “高风险、中收益” 的新常态,让赚大钱的难度陡增。
破局之道:在 “难” 中寻找新价值锚点
赚大钱虽然变难了,但创投行业并未失去活力。那些留在牌桌上的玩家,正在重构价值坐标系 —— 从 “财务回报至上”,转向 “长期价值共生”。
用耐心对抗周期。光速光合在中创新航陷入困境时持续加注,最终陪伴企业成为动力电池行业的佼佼者;五源资本的井绪天在 biotech 融资寒冬中坚持陪伴,等到行业回暖的曙光。这些案例证明,在长周期赛道里,“熬得住” 比 “看得准” 更重要。正如井绪天所说:“如果连最看好的企业都陪不到最后,谈何判断力?”
用产业深耕构建壁垒。光源资本从 FA 业务延伸到孵化,成立 5000 万美元创新前沿基金捕捉 AI 超早期机会;云启资本联合上海交大成立天使基金,把科研资源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。这种 “投资 + 孵化 + 产业赋能” 的模式,正在成为新的生存法则。容亿投资的团队里,有一半人来自中兴、华为的研发岗,他们能看懂技术参数背后的商业化潜力,这正是纯金融背景投资人难以企及的优势。
用社会价值校准初心。当被问及 “为什么做 VC” 时,云启资本的陈昱的答案很朴素:“可以跟我妈吹牛说,海底捞的送餐机器人是我投的。” 这种对 “创造价值” 的追求,正在取代 “赚大钱” 的执念。中科创星投的商业航天项目,解决了国家战略需求;初心资本投的宇树科技,让中国机器人技术站上世界舞台。这些社会价值的实现,正在成为投资人新的成就感来源。
结语:难,才是常态
创投行业的黄金时代从未真正消失,只是换了一种模样。它不再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 “狂飙突进”,而是硬科技时代的 “精耕细作”;不再是少数人的 “暴富神话”,而是多数人的 “长期主义”。
赚大钱没那么容易了,这或许不是坏事。它让创投行业褪去浮躁,回归本质 —— 发现价值、创造价值、陪伴价值成长。正如保利资本的朱峰所说:“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机会,关键是能不能放下对过去的幻想,拥抱当下的真实。”
当投资人不再执着于 “赚快钱”,而是沉下心来陪企业 “种果树”,或许会发现,那些慢下来的时光里,藏着更坚实、更持久的价值。这,可能就是创投行业在 “难” 中重生的意义。

作者:万向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万向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