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次付费的“三元健身房”是门好生意吗?

日期:2025-09-29 21:18:05 / 人气:27


上海按次付费的“三元健身房”盈利案例在健身圈传开:上午时段3元/时,下午时段6元/小时,晚上时段9元/小时,无人值守且依托政府房租补贴降低运营成本,目前已在上海开出几十家门店。从本质上看,这种模式更像是上海政府的惠民政策——政府拥有场地资产却缺乏专业运营团队,企业具备运营能力但需要低成本场地,双方合作实现互补,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性价比健身场地。其背后是上海对全民健身的支持、成熟的健身氛围及居民健身理念等多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三元模式背后的土壤:为什么是上海?
“三元健身房”的运营方“九回体育”隶属于上海洛合体育发展有限公司,该公司2014年成立,擅长改造城市闲置空间为体育设施,2023年D轮融资后运营场馆超200家,具备规模化运营能力,代表项目包括洛克体育公园、外滩金融都市运动中心等。这种社区健身房主要服务周边居民,上午低峰时段吸引退休群体或时间灵活用户,从全民健身角度看,它更像“健身启蒙站”,以低门槛吸引“小白”用户,培育运动习惯后,为中高端场馆输送潜在客户。
事实上,上海并非首次出现此类模式。1997年起便有健身驿站,从户外智能驿站到室内社区健身房(含乒乓球房、羽毛球场等),2024年四平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还推出“量身定制”服务,分设长者、青少年、中青年等不同驿站。据“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平台”数据,2023年上海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完好率达96.65%,定期巡查率达96.33%,“三元健身房”是上海健身氛围与政府推动的必然结果。
规模化难题:商业与惠民能否达成一致?
“三元健身房”是公共资源与市场化运营结合的有益尝试,但更像“民生样板间”,而非可大规模复制的商业模式。从合作逻辑看,政府关切服务质量、安全风险与政策合规,流程较慢;企业诉求盈利空间、运营效率与扩张速度,双方诉求分歧难以满足资本扩张需求。同时,运营中存在明显短板:为降成本忽视卫生清洁,地胶污渍汗渍影响体验;部分用户反映停车费18元增加额外成本。
投资人士Alice指出,该模式作为民生工程有价值,但缺乏投资吸引力,无法解决用户生命周期短、服务差异化弱、扩张慢等核心问题。其客群定位模糊,试图同时吸引老年人与年轻人,两类人群需求差异大易引发氛围冲突;与小区免费设施相比缺乏价格优势,与乐刻等品牌相比缺少课程体系、社交属性与服务质量,制约了商业潜力。
低门槛之后,健身行业拼什么?
“三元”模式反映健身行业从“销售驱动”向“用户价值驱动”转变,但低价仅是引流手段,非核心竞争力。上海健身市场内卷严重,各品牌纷纷探索差异化路径:申驰健身核心商圈开5000平铁馆,年卡500元,依托创始人180万粉丝零成本宣传,配套APP实现一站式服务;金属狗(现名虾健健)24小时智能健身房,9.9元按次付费,年卡1000多元;健怪兽以999包月私教吸引用户,扩展多种模式近百家门店。
反之,日本品牌choco zap因器械重量不足、设施非健身核心需求,仅开7家店便沉寂。Alice以乐刻为例分析,其通过“平价年卡+免费团课”引流,再转化训练营、私教课,会员年花费远超年卡。若高频使用(每天2小时),三元健身房月成本约180元,与乐刻月卡价格相当,但体验感差距明显。对商业健身房而言,不依赖补贴、建立自我造血能力、精准定位客群、提升服务细节才是长久之道,三元健身房更多是推动全民健身的“启蒙者”,为行业输送有健身习惯的用户。
一月换仨锁?一汽奥迪陷车门质量危机
“传统车企造的车安全可靠,新势力造的车更有智能乐趣,但在安全可靠上还有待提升。”原一汽奥迪销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一个月前的这番评价,如今遭遇“打脸”——近期多位一汽奥迪A6L车主反馈车门锁频繁故障,要么解锁后车门无法打开,要么锁车后车门可直接拉开,严重影响用车安全,有用户甚至一个月内前往4S店修了3次车门。
车主投诉集中爆发,黑猫投诉上有用户称购买的2024款奥迪A6L 45 TFSI臻选动感型,不仅一月换3个门锁,还维修过空调、更换过大灯,质疑“这就是奥迪所谓的品控”;另有车主3月提车,旅游时出现车门从外拉不开、锁车后可直接拉开的情况,4S店检测称两侧车门门锁均需更换。社交媒体上,不少车主吐槽类似问题,“提车一年换了两个门锁”“除主驾驶外多部件更换”,认为是零件缺陷,呼吁厂家召回。
一汽奥迪4S店售后人员证实门锁问题“较为常见”,并表示按厂家要求,车主需出现两次故障并到店检测后才能更换,维修周期取决于第二次故障出现时间。汽车分析师张翔指出,故障原因可能是门锁与智能网联功能结合后系统复杂未调试好,以及奥迪为应对市场竞争加快研发周期、缩短上市时间导致零部件问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一汽奥迪近年召回频发,2024年至今已发布8次奥迪相关召回公告,涉及发电机、安全气囊等问题,今年5月还曾召回100899辆国产奥迪A6L(2020年9月-2021年12月生产),因组合仪表软件故障可能导致显示屏关闭。质量问题已影响口碑与销量:2024年一汽奥迪销量61.1万辆,同比暴跌12.5%创多年新低,社交媒体上“小毛病多”“彻底祛魅”的评价成为主流,企业陷入“口碑下滑-销量下跌”的恶性循环。
关于欧洲的消费力与欧洲光环问题
作为从业十多年的记者,对欧洲的观察与记录已成职业本能,以下从消费力与光环本质两方面展开思考。
1. 德法代表的欧洲消费力:高成本与平价平衡的矛盾
德法普通人薪资水平普遍在4000~5000欧元,扣除30%~40%税费后实得2800~3000欧元。但当地消费成本居高不下:柏林餐馆一顿肘子30~40欧元,一杯啤酒10欧元左右,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月入1~2万人群人均餐饮消费240~320元、酒水80元,远超国内同收入群体日常消费(国内人均餐饮约100元、啤酒20~30元)。这种高成本极大限制了当地年轻人的娱乐消费,甚至让人困惑“普通人是否敢出门吃饭”。
不过德国平价超市(如aldi、lidi)形成鲜明反差:两人份辣味披萨仅2~3欧元(16~20元人民币),价格低于国内同类产品。这些超市以极低利润率(1~2个点)维系运转,成为平衡贫富差距、保障平民生活信心的关键,被视为“欧美平民价值观的脊梁”。对比国内,百果园等品牌水果定价偏高(四五十元/斤),被认为存在“追求暴利、筛选客户”倾向;预制菜风波中暴露的“为效率牺牲品质”问题,也反映出与欧洲平价零售“维系日常平衡”理念的差异。法国情况类似,Kaufland社区店商品便宜、街边便利店密集,支撑起城市日常生活的“烟火气”。这也引发对中国出海企业定价策略的思考:“人民币改欧元直接卖”的说法与实际体感不符,定价需精准匹配目标消费群体。
2. 欧洲光环本质:奢侈品、话语权与机制运作
欧洲常被大众媒体渲染为“高端旅游目的地”,背后是客观景点与主观营造共同构成的“光环”。从旅游消费看,欧洲成本高昂:巴黎、柏林市中心普通干净住宿需100欧元以上(800元人民币),体验当地美食人均30~40欧元,加上交通,游客日均消费约150欧元(1200元人民币)。
欧洲光环的形成有多重因素:一是历史遗产,如巴黎塞纳河、卢浮宫、凯旋门等景点承载着昔日辉煌;二是奢侈品制造,LV、香奈儿、Dior等品牌通过成熟机制赋予产品文化价值,香榭丽舍大街的品牌旗舰店强化视觉冲击;三是话语权掌控,以戛纳电影节为例,其通过全球选片人搜罗作品,以“表彰原创性”为审美传统,同时结合商业赞助(如奢侈品代言)形成良性运转,掌握着电影行业的“好坏标准”与流行趋势定义权。这种“吸纳全球力量+制定规则+商业联动”的模式,让光环充满传奇感,本质是“绝大多数人筛选的结果,根基是民主选择”。尽管欧洲强势领域正在消逝,但其在话语权与规则运作上的“高级玩法”仍值得关注。
啤酒板块,跌到头了吗?
中秋国庆双节临近,白酒板块因需求端动销改善显筑底信号,而同为酒饮赛道的啤酒板块却仍处低迷。自2020年初暴涨后,啤酒板块陷入持续下跌,五年过去,其底部信号是否出现?
01 行业分化:高端化遇瓶颈,销量与业绩承压
2024年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3521.3万千升,同比下降0.6%,仅为十年前扩产高峰期的70%。2025年上半年啤酒板块营收415.34亿元(同比+2.75%)、归母净利润65.12亿元(同比+11.81%),但行业分化加剧。曾经的“啤酒之王”百威亚太上半年销量同比降6.1%、收入降5.6%、净利润降24.4%,中国市场销量和收入分别下滑8.2%、9.5%,市占率跌落至40%左右退居第二,印证高端化战略疲态。
回顾行业历程:2012年前靠消费人群增长驱动销量扩张;2013年销量见顶进入存量竞争,低价混战后果断转向高端化,2018-2023年啤酒吨价复合增速4.65%。但如今高端化红利递减,如青岛啤酒2024年中高端产品占比72.7%,却增利不增收(营收同比+5.30%,销量同比-5.86%),一味提价难抵营收下滑。当前低价位啤酒销量承压,中档及以上产品为主要增量,但增量空间逐渐收窄。
02 破局之路:新品类与新渠道双轮驱动
目前啤酒板块估值22.63,处于历史低位,反映市场悲观预期,主因线下餐饮低迷冲击现饮市场,且华润、青岛等五大品牌占据7成份额,存量竞争激烈。不过龙头仍有增长机会:可通过抢占退出企业份额、多品牌运营细分市场实现增长;全球范围内我国啤酒均价仍处低位,长期提价空间尚存,龙头毛利率稳定提升。
企业积极探索新方向:产品端聚焦精酿和无醇啤酒,迎合Z世代消费需求(18-24岁群体消费增速快,男性+25.9%、女性+39.8%),预计2025年精酿啤酒消费量达23万千升(年复合增速17%),无醇/低醇市场规模较2020年增长3倍;品类拓展上,青岛啤酒6.65亿元收购即墨黄酒布局黄酒赛道,燕京啤酒推出倍斯特汽水打造第二曲线;渠道端发力即时零售,2024年啤酒即时零售规模达7800亿元(预计2026年破1.2万亿元,年复合增速23%),短保鲜啤和精酿占比超40%,客单价比传统渠道高30%,成为高端啤酒下沉和新品布局的重要抓手。
03 结语:底部特征显现,反转待消费回暖
经过估值消化,部分啤酒龙头估值具备性价比,且行业格局稳定、资本开支小、现金流充裕、分红大方,长期资本回报率有吸引力。当前板块已现底部特征,但完全反转需消费大环境回暖。短期看,下半年低基数效应和成本红利释放有望支撑业绩稳定增长;若消费政策边际向好带动餐饮、流通场景修复,板块基本面改善叠加估值修复,啤酒板块或迎来机会。
温州就业观察:“双休是要浸猪笼”?
“在温州,双休是奢侈的”——这是不少当地从业者的切身感受。有网友分享自身经历:毕业后首份温州私企工作为单双休,人员流动大,常需一人干三人活;第二份国企工作虽实现双休还享夏令时四点半下班,但为追随伴侣赴上海后,才发现上海工作普遍双休,偶尔周六乘地铁11号线都能找到座位,仅少数如拼多多等企业因高薪实行单休且加班至深夜。
在温州,除单休外,月休一天或两天的情况也较为常见。多数工厂约定俗成每月1号放假,十年前每到这天,工业区便成狂欢市集,流动摊位、人群挤满道路,这一场景虽未被《寻路中国》记录,却成为温州工厂文化的独特印记。如今仍有温州客户会提醒“1号别送货,我们休息”。
当地不少单休或月休工作薪资并不高,有从业者称五六年工资才抵得上拼多多一年收入。几个月前有网友偶遇温州大姐,其因早上六点上班、晚上十点下班(计件干活,名义周日休息却因他人不休息不敢停),面部出现黑块,月工资八千,医生强调需休息却难落实;还有人求助称父母在温州工厂计件干活,每天需做到深夜,否则会被罚钱。
温州就业环境还存在社保保障不足问题,此前不少企业未按规定缴纳社保,老板通过多付少量工资省下社保支出,部分员工或因想多拿现钱、或因“约定俗成”接受这一情况。网友认为,这并非单纯人口基数问题,而是当行业和地区将压榨劳动者视为理所当然,劳动者习惯不合理现状却无力改变时的倒退。尽管温州跻身二线城市榜单,但本地人认为其经济远不及巅峰期,而健康的就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。
今年是双休日实行第三十年,公职人员与事业单位已享双休,但无双休人群仍占多数。网友呼吁,不仅要关注龙头企业离谱加班,更应整顿单休、月休的中小微企业,因每个企业都关联着众多个体与家庭。“发展中国家过双休不丢脸,劳动者需周末独处、陪伴家人、体验生活,这些都是工作的报酬,若要求周末上班,就应依法支付三倍工资”。

作者:万向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万向娱乐 版权所有